看完《恶意》:陈思诚在悬疑片领域还是太权威了。
张小斐饰演的自媒体主编,卷入千万网红坠楼案。上热搜、泼脏水、开盒、挂评论、人血馒头、不完美受害者……主创不知吃了多少现实案例,把互联网造神又毁神的一套玩得明明白白。
强情节强反转,踩中社会热点,完完整整讲明白一个故事,其中有游走在灰度中的“恶女”角色,剑指当下已经濒临临界点的赛博现状。
作为编剧兼监制,陈思诚完成了一次悬疑类型的新拓展。用悬疑的外壳,包裹现实主义的内核,且意外融合得很好,把看似旧的题材玩出了新花样。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恶意》还是让人心底生出寒意。真实沉浸、虚实交互……越来越多好评让《恶意》成为今年暑期档必看影片之一,备受期待。
明牌玩悬疑,猜不透的是人心
雨夜,网红抗癌天使被护士推下楼,护士跟着掉下去,孩子亲妈是唯一目击者。
假设你是个营销号,你会从哪个角度起标题?
网友先从护士李悦的私生活入手。抽烟喝酒蹦迪,学历存疑,似乎还与医院高层关系紧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此前掀起讨论的 “4+4” 医疗话题,活脱脱一个“医疗魅魔”形象。
张小斐饰演的主编叶攀,抢先拿下亲妈独家采访。原来小孩掌握李悦当小三的证据,李悦私心报复,社会新闻变桃色八卦。
网友口诛笔伐,营销号瓜分流量,昏迷不醒的李悦躺在ICU,被骂上热搜。
瓜不止于此。妈妈也不干净,利用女儿抗癌起号捞钱,独吞120万,流连夜场。
主编也好不到哪去,一手把女孩打造成网红,掌控热搜,背后甚至还涉及人命,人送外号“杀人记者”。
还有医院里贩卖消息的黄牛,嚼舌根的小卖部老板,初入职场的菜鸟记者,为流量杀红眼的企业老板……
不看《恶意》,不知道生活中的恶意如此之多。
即使是对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对尚未查清的事实,路人的审判总是先警方一步。
《恶意》的节奏很快,罗生门式叙事,让观众沉浸在真相迷雾中。反转爆点一个接一个丢出来,雨夜“杀人”气氛惊悚,恰到好处的恐怖感,刺激肾上腺素。
不同于传统悬疑片,影片过半其实在明牌推凶,此时谁是凶手已经不重要了,观众看的是这个人是如何被变成凶手的。
商人逐利,高喊“流量就是钱!”未经当事人证实的稿件说发就发,标题“一个母亲,两个孩子”,噱头做足。
营销号网红自媒体要火,同情、谩骂、二创、带货……随意一张截图可以编出故事,普通人面对山呼海啸般的恶意与失焦的真相,如何辨别?
电影摸透了流量生意,很多桥段影射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台词诸如“不要高估了父母这两个字”“你看到的真相,只是想让你看到的真相”,很敢写。
还特地邀请了王勉、孙越、何广智、詹鑫等大批喜剧演员参演,让他们化身段子手开腔锐评,用词尖锐,模仿犀利,极尽喜剧的讽刺之力,看得人直冒火。
观众跟随不同视角和立场完成拼图,时常在善恶中反复横跳,仿佛电影中被潮水淹没的NPC。这种“虚实交互”的沉浸感和窒息感,不少观众反应观影时也在反思自己是否吃过“人血馒头”?
《恶意》打破了以往的悬疑框架,将悬疑和现实主义结合。观众推测的不再是凶手,是舆论,是人性,着重“案后”的众生百态,拓展出了一种全新的悬疑看点。
“恶女”之多,“恶意”之盛
《恶意》有一群独特的主角——“恶女”。
片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相继被舆论扣上“恶女”标签:护士 李悦 陷入不伦之恋 , 破坏别人家庭;母亲 尤茜 指鹿为马 , 甚至对女儿见死不救;记者 叶攀 一篇报道牵连人命,只要流量不管事实。
“恶女”仿佛某种头衔,在女性角色之间转移,但所有恶女都只是表面信息。
角色从受害者到凶手再到受害者的转变,多处情节与现实的链接,追问究竟“谁是恶女”,完成了近年来电影对“恶女”一词最极致的解释。
在互联网语境中,有很多专属于恶女的标签:捞女、名媛、绿茶、白莲花……最近火的“外五县瑜伽裤”,给女性穿搭都贴上标签,更不用说曾经被舆论和脏水裹挟的大S、金赛纶等女星。
女性要洁白,要天真,要柔弱,不能太“有心机”。如果有瑕疵,就像电影中的李悦、尤茜,或是杭州被造谣出轨快递员的女生、武汉被批判不够悲伤的母亲一样。网络想塑造一个恶女那么容易,只需要看图说话,或是来历不明的“相关人士”爆料,猎巫行动即可开始。
影视作品中的“恶女”却越来越招人喜欢,《墨雨云间》里的长公主、《雁回时》里的庄寒雁、《黑暗荣耀》里的文东恩、《消失的她》里的Jane(假李木子)。致命美人成了一种赞美,观众爱女性有智慧、有野心、有权利、有欲望。尽管她们不纯洁无暇,但她们更“像人”。
灰色人物,正是《恶意》的魅力所在。
比如叶攀,会花钱买消息,第一次见爆料人直接开直播,抢在警察前公开案情。她有职场压力下对流量的追逐,但也有对底线的坚守。未经当事人确认的单方面观点,绝对不发,网络上只言片语塑造的恶女李悦,她始终保持怀疑,只看真实证据。她对名利有追求,亦保持对生命和职业的敬畏。
比如尤茜,为了女儿可以做任何事,十几年如一日地掏空积蓄为女儿治病,但也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产生疲惫。她以母亲之名与死神抗争,但也为了让女儿从苦痛中解脱想过放手。
在育儿这件事上,母亲可以疲倦吗?可以自私吗?可以短暂停歇十几秒吗?可以不被母职所“绑架”吗?电影发出提问:不是百分百好的“完人”,就意味着“恶”吗?
让角色回归真实人性,是《恶意》的可贵之处。女性可以有瑕疵,不需要是完美受害人,不需要是完美的母亲或女儿。恶女也可以不是一个负面词,是有魄力有担当,有黑色生命力的人。
影片最后,叶攀主动成为“恶女”,潇洒抗下骂名吸引火力,反而帅爆了。观众评价张小斐是“女王级别的妈咪”,堪称国产电影「最帅恶女」。梅婷也一样贡献了精湛演技,演活了这个疲惫也顽强不放弃的母亲。
你会看到《恶意》中的女性角色虽不完美,但充满了生命力。面对职场、生活、家庭,甚至情绪上的问题,她们都在拼尽全力自救,挣扎着活下去,也在积极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女性之间的力量抵抗来自世界的恶意,《恶意》中的女性角色立体、丰富而有力。
真人版网络大逃杀,
揭露现实引人深思
回到《恶意》的开头,叶攀讲了一个“杀人直播”的故事。
一个自称是通缉犯的男人在水箱里直播,只要点赞超过100万,水就会没过头顶,他将被广大网友处死。
网友完成这个过程,只用了31分钟。
实际上该男子是位传播学教授,这只是他做的一个实验。
在观众懊悔不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时,又有反转,该名教授确实因犯罪被逮捕。
这个案例暗示了电影主题——网络时代,真假难辨,耐心有限。想定性一件事情太容易,新的焦点会模糊掉旧焦点,一“键”真的可以封喉。
电影以“解剖式”的细致,展现一个社会事件中,互联网上各个环节充当的角色。
媒体是“喉舌”,追问事实真相,为大众筛选信息,抢头条与时间赛跑。
营销号、大V炒热话题,选取一两个刺激眼球的“华点”带节奏,赚取流量。
观众是跟进的“大多数”,在评论中形成浪潮,又或者只是想抒发情绪,真相变得不再重要。
只是“今天的恶女是你,明天的恶女就会是我”,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而这种受害与加害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意识的行为,要如何预防,要如何说不?引人深思。
电影中的一场“网络大逃杀”,揭开了现实世界的阴影。
去年胖猫事件接连反转,当事人谭竹至今还会遭到骚扰;郑灵华仅因粉色头发就被造谣,无力辩解……
与现实相扣,是电影的一个隐藏彩蛋,让人在影片结束后继续思考,如何正确地与互联网共处,释放善意,不被风暴裹挟。
虽然这是一部“悬疑爽片”,但电影最后给了一个温暖的彩蛋结尾。
静静和李悦在天台上的对话,是《恶意》呈现的冰冷现实中唯一的暖色。两个小可怜在绝望之际仍然鼓励对方“好好活着”,与挣扎在名、欲、利中一地鸡毛的成人世界相比,两个年轻女孩的互相托举,纯粹的善意显得格外珍贵。
电影点映时,陈思诚也说希望“电影为世界的善意增添砝码”。
《恶意》打破悬疑框架,以现实主义的力度,直面人性之恶,也“看见”人性之善。而这种善,才是让这个世界更好的唯一可能。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