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大片《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中。
这部电影自7月25日在全国公映以来,迅速成为票房黑马。影片首映当天,无论是实时票房、票房占比、排片占比以及场均人次,都居暑期档首位。
上映次日,单日票房达到1.08亿元,成为继《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时隔140天首部单日票房破亿的影片。
截至7月29日,该片票房已突破5.32亿元,据“时光洞察”预测,该片最终票房有望达到35亿以上。
为了深度还原历史,导演设置了很多不容易被发现的细节。今天我们整理了15个隐藏细节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写出你的发现。
(剧透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如果还未看影片可先收藏!)
01
邮差编号1213
刘昊然饰演的阿昌是位邮差,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他冒用照相馆学徒身份保命。
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到处搜查藏起来的士兵。阿昌在一开场被日军射杀,是因为邮差制服和士兵制服相似,尤其是有同款的绑腿,而“绑腿”恰恰是日军判断士兵的标准之一。
阿昌的邮差编号是121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他是彼时南京城千万普通人的缩影,也是南京城的化身。
阿昌在照相馆冒充的学徒,名叫阿泰,他们的名字合起来就是"昌泰",包含着“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02
投机者的选择
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是日军翻译也是汉奸,他自认为中国不敌日本,便投靠日本与敌人一同欺负“自家人”。
而王广海偶尔会有摇摆的时候,比如做了亏心事或者目睹同胞被屠杀,他会摘下帽子。日军说到八纮一宇塔的砖块有苏州河护堤石,他也摘了帽子,因为他是上海人。
但遇到生死时刻,王广海还是本性显露,阿昌与王广海去邮局寻找物资,不料遇到同样在搜寻的日军。
王广海当即抛弃阿昌逃走,因为他知道彼时从日军手里“抢”物资就是在送死。
他看似一直在帮助阿昌,实际上他一直有自己的目的,有危险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会把他抛弃,一切都是投机者的伪装。
03
装着梦想的箱子
高叶饰演的林毓秀,本是个有着明星梦的跑龙套演员,却在时代的动荡下被迫沦为给日军赔笑的歌女。
在毓秀随身携带的箱子里,装着的珍贵胶卷记录了自己曾参演的电影,后来她也用这个箱子作掩护救下了受伤的宋班长。
在毓秀眼里,保家卫国的士兵和毕生追求的演员梦想同等重要。毓秀被日军侵犯后,她没有坐在床上,而是蹲在箱子旁,箱子意味着她的梦想,是她乱世中的希望,彼时她哭得也是演员梦的幻灭。
此时她终于意识到战争之下,她的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04
老金以为妻儿都活着
王骁饰演的老金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照相馆老板,在战争开始时,老金和妻子赵宜芳对“是否离开南京城"这件事,是存在分歧的。
当时城里的很多百姓都没有预料到南京城最后的惨状,老金也没能及时带着家人逃走,他对此一直心怀愧疚。
最后在老金的视角中,妻子和女儿拿着通行证安全离开南京城,儿子也由毓秀带去了安全区,他的家人都在乱世中活了下来,这是他最后的慰藉。
在电影中,林毓秀和老金的小儿子活下来,两个人的姓氏加起来就是“金陵”,这也意味着希望。
05
一封真实的遗言
片中周游饰演的宋班长,留给照相馆众人的遗言,每一句都来自真实历史中抗日英雄的家书。
而他于危难前迸发出的血性和勇义,也是彼时奔赴战场,为国抗敌的千万将士的缩影。
宋班长最后怒砸日寇的那块城墙砖,正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珍藏的文物砖块为原型精心复刻的。
06
剪短的头发和唯一的微笑
在片中,老金妻子 赵宜芳(王真儿 饰)和女儿金婉仪(杨恩又 饰),在出城前夜她们都剪了头发,这是当时女性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的一种方式。
那天在照相馆里,众人拍摄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
因为知道南京城里的战况,大人们笑得都很勉强,只有仍是孩子的金婉仪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她认为与家人不过只是短暂分别,对于明天的到来依然满怀希望 。
07
七人两证
日军摄影师伊藤以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为条件,要求七人完成照片冲洗任务, 这意味着只有两人有生的希望,而其余五人则可能面临死亡的命运。
这两张通行证表面上是日军给的生路,实际上却成了人性的试金石。而 当他们发现日军屠杀暴行的罪证底片时,他们的心态从求生转为誓死。
这一设定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更是战争中小人物的觉醒与民族大义。
08
王广海是否知道妻儿被杀的细节
在影片路演时,有观众提问“王广海是否知道妻儿被杀的细节”,导演申奥表示现场的距离其实很远,但他们选择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去制造一种命运的错位感。
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有很多像王广海家一样,因为一念之差最后天各一方的家庭。
这就像老金也不知道妻女的结局,片中这两家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对仗。
09
老金没有对伊藤进行“补刀”
在影片路演时,有观众问到,为什么影片结尾老金没有对伊藤进行“补刀”。
导演对此表示,在剧本创作中会尽量贴合角色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而不是给出一个“最优解”。
老金只是一个本分踏实的普通百姓,在那种情况下是没有经验和胆识来应对的,这种角色塑造会更贴近生活中鲜活的人。
10
不放大女性苦难
在呈现日军性暴行与慰安妇受害者的历史时,这部影片选择了更为克制的叙事方式——镜头始终凝视施暴者的扭曲面目,而非消费受害者的苦难。
导演只给了毓秀一个口红花了的镜头,并且让她在被施暴回来以后,没有因此遭受照相馆里任何人的非议。
那些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的女性同胞,无需赤裸展示暴行细节,只需一个镜头,便已让暴力的残忍在观众想象中完成了震撼的投射。
这种拒绝感官刺激的叙事选择,恰是对历史创伤的真正尊重。
11
“亲善照”掩盖罪恶
在南京路演中,导演申奥展示了一组“亲善照”对比,将历史上真实的“亲善照”以及影片中高度还原的亲善照对比呈现。
两组影像从人物站位到拍摄角度几乎完全对应,揭示了侵略者通过摆拍粉饰暴行的历史真相。
在影片里,日军为了试图营造“亲善”的假象,掩盖侵略的事实,甚至摔死襁褓中正在啼哭的婴儿,并将其塞在毓秀的怀里强迫她合影,是全片最触动人心的一幕。
12
“我们不是朋友”
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人物日军摄影师伊藤,表面上他和中国人“做朋友”,给阿泰提供食物,甚至会给路边的流浪狗喂食,实则对草菅人命毫不在乎。
在影片路演时,主演刘昊然分享了对“我们不是朋友”这句台词的理解。他表示这是比情绪更能击穿侵略者内心的事实。
在一切愤怒结束后,要借此告诉侵略者,你们犯下的罪行每个中国人都会记住。
影片结尾当老金拿着相机毫不畏惧地走向侵略者时,真正应该害怕的也是拿着枪的他们。
13
镜头也是武器,底片就是子弹
拍摄照片与射击子弹的英文同为“shoot”,在影片中,两者的蒙太奇碰撞就是导演最犀利的镜头语言。
当侵略者用相机记录暴行时,每一次快门的咔嗒声都如同扣动扳机,所射出的并非子弹,而是凝固暴行的致命证据。这种精妙的声画对位,让影像本身成为了 致命的子弹。
日军拍摄“亲善照”来粉饰自己的暴行,而照相馆中的百姓们冲洗出的日军屠杀底片,却成为了揭露罪恶的铁证。
14
背后的真实历史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令众多网友为之心痛,可真实历史比电影更加沉重。当年,确实有两位爱国青年罗瑾、吴旋,接力守护一份珍贵的浸染着鲜血的相册。
1937年南京沦陷时,罗瑾正在华东照相馆做学徒,他被日军士兵逼迫冲洗胶卷时发现了日军的暴行,意识到这些照片的历史价值,他秘密多洗印了一套,并冒着极大风险将其保存下来。
1940年,罗瑾迫于生计,离开了照相馆,将相册藏在了土墙里,当他不放心而再次去检查时,却发现相册不见了。罗瑾怕招来杀身之祸而选择逃离南京。
罗瑾(左)和吴旋(右)在南京重逢时拍下的合影
这本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意外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他因相册的重要性冒死保存了6年。
在抗战胜利后,他将相册交给南京军事法庭,这些照片成为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中指控日军罪行的关键物证。
最终,罗瑾、吴旋接力保护的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1995年,罗瑾与吴旋在南京重逢,直到此刻,两位老人才完整知晓这本相册背后所有的风雨波折。
15
“这部戏,我一定要让你活到最后。”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申奥坦言,自己认识高叶20年,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见证了她一步步从小演员走上大银幕,在《南京照相馆》中林毓秀的人物经历,也和高叶本人的追梦故事非常相似。
两人刚认识时还都是大学生经常一起拍摄作业,毕业之后各自在电影道路上拼搏,但交集并不多。
申奥导演经常在银幕上看到高叶,可高叶往往只在电影中停留几分钟,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下线,出演的角色也大多都是小配角。
后来高叶终于因《狂飙》中陈书婷一角大火,逐渐被更多观众熟悉。申奥导演写这部电影时承诺高叶,“这部戏,我一定要让你活到最后”。
而如今的两人,怎么不算是顶峰相见呢?
暂无数据